如何熏染、督促,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门教学的艺术,也是一门需要不断钻研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小学到博士的求学生涯中,我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老师。上初中时,语文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写了一句话:“坚持下去,你的进步会难以想象。”就这么一句温暖的话语,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也让语文课成了我的最爱。上高中时,自己的数学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数学老师慈祥的笑容、鼓励的眼神催人奋进。上大学时,几位任课老师在课下语重心长的悉心的指导与帮助,让我感到无形的力量。读博士时,恩师姚梅林教授的关爱、呵护、信任,让我深深地感到没有理由不去努力。这些经历无疑对我后来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特别渴望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喜欢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希望自己成为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老师。有一次,下课后一个学艺术的学生主动走过来跟我说:老师,这是我上大学以来听讲最认真的一堂课。刹那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学生的肯定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也让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事后我想,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自己的课堂,那该是多么欣慰、多么有成就的一件事啊。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小学生为了升入重点中学而超负荷地学习,中学生为了考入名牌大学而疲于奔命,一旦进入大学后,学生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习的倦怠,无故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的大有人在,因功课不及格而退学的学生也屡见不鲜。学生为何会再现学习倦怠?我个人认为,固然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但是我们的教育在育人的过程中,忽视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导致学生产生学业倦怠感的重要原因。
作为家长,我经常从女儿那里听到许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故事,也经常听一些家长诉说孩子不喜欢学习、功课成绩不理想、学业负担重等烦恼,也有幸参与到一些中小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去亲身感受课堂教学的氛围。耳闻目睹的现状让我感到喜忧参半。可喜的是,广大教师一直在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努力钻研,试图应用各种策略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课堂吸引力,改进考核方式等。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无效、低效甚至是有负面作用的教育行为随处可见。不少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热情,只是不得已而学之。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开始讨厌某个学科,有的学生因为被忽视、讥讽、指责而学习倦怠,有的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因为过分看重成绩而压力过大,导致对学习的恐惧等。
多年来我一直对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颇感兴趣,也在多方收集国内外有关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各种策略,并试图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有幸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任红瑚编辑的委托,这本拙著得以问世。在此我也特别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价值,能够有长远的学习动力,想学习,会学习,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